[《習坎文摘》第28期]對"先學后教"類教學模式推廣的反思
作者/來源: 萬 偉(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 發(fā)表: 2010-12-17 21:39:48 瀏覽: 7425 次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特別是近10年來,隨著在全國范圍內推進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各級各類學校都在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建立新的教學模式。當前,在國內比較知名的教學改革模式有洋思中學、東廬中學、杜郎口中學的教學改革,這些教學改革模式起步都較早,參與改革的學校原來的基礎都很薄弱,改革的力度很大,也收到了非常明顯的教學效果。由于這些模式收效明顯,在全國各地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人們紛紛組隊前往考察學習,想要了解他們教學改革成功的奧秘。
在學習這三種教學模式的基礎之上,各地區(qū)和學校也紛紛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要建構起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教學模式,比如在江蘇省內,比較有影響的有南通如皋的“活動單導學”、徐州大市推行的“全員參與型教學改革”、泰州市推行的“主體參與模式”、連云港市的“三案六環(huán)節(jié)”教學改革等,還有很多學校紛紛在效仿并改良的“導學案”、“助學稿”等,相關的教學改革真的是此起彼伏,風起云涌,在全省范圍內掀起了一股教學改革的熱潮。
這些教學改革熱實驗有很多的共通之處,大多著力解決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關系,都屬于“先學后教”類的教學改革范疇,同時又各具自身的特色與創(chuàng)新。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為什么這種類型的教學改革模式會受到大家的普遍推崇,這些教學模式有什么值得肯定和推廣的地方,又可能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如何推廣和借鑒此類教學改革的經驗,筆者試圖做一些比較、思考和研究。
一、“先學后教”類教學改革模式成功的關鍵
先學后教類教學改革模式,可以說各具特色,但也有許多共性,他們的共同點或者說這一類教學改革模式之所以能取得某種程度上的成功,其內在的合理性有:
1.改變了深層的課堂教學結構
這一類教學模式無一例外地改變了當前課堂教學的深層結構,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穩(wěn)定秩序。雖然課改經過了多年的實踐,但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的程序基本上還是遵循凱洛夫的“五步教學法”,以教師的“教”為主線,以教材為中心。而“先學后教”類的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課堂是截然不同的。走進教室,人們都能感覺到傳統(tǒng)課堂秩序被打破后的震撼,整個課堂教學的面貌煥然一新,課堂教學的氛圍完全變了,學生前所未有的活躍與緊張。教學終于由“教”為主線轉變?yōu)橐浴皩W”為主線。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證,比如洋思中學一開始就提出“課堂作業(yè)必須保證15分鐘”,后來又提出“教師講課的時間不得超過15分鐘,學生學的時間不得少于15分鐘”。而在其他學校,教師雖然鼓吹著“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其實由于教學任務或時間的限制,學生的自主學習卻一再被邊緣化,隨意化。
2.基于方法指導的學生自主學習成為一種日常狀態(tài)
此類教學改革都有一個基本的共同點,就是非常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課上或課前都有一個學生自學或預習的過程。這一理念與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但是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自主學習。北京海淀區(qū)的一所學校曾做過調查,結果發(fā)現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學生不喜歡進行自主學習,原因在于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所以,如果不注重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方法、習慣,課堂上學生的自主學習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也不佳。而這一類教學改革實驗都通過明確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要求等方式,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導。比如說東廬中學的講學稿,里面其實也隱藏著一條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學習目標的指導主線在里面,學生知道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在這樣的指導下,學生的學習效果的提升也十分顯著。同樣,在活動單導學模式下,學生愿意學,有了學的動力,也知道怎么學,掌握了學的方法,通過當堂檢測、反饋,學生還知道自己學得怎么樣,這樣就真正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從原來的“懸在空中”變成了“落到實處”。
3.目標明確,及時反饋,形成完整的“教學回路”
這一類教學模式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相對固定,基本上都包括了明確目標——自學預習——合作交流——展示反饋——總提升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因為課堂教學的程序相對固定,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做什么,學生已經養(yǎng)成了基本的學習習慣和合作默契。以前的課堂教學可能很多學生都是“東郭先生”,濫竽充數,而現在每一位學生基本上都要在課堂上展示和交流自己的學習情況,所以,學生的學習任務在課堂上基本都能及時完成。相比較傳統(tǒng)的教學,教師拼命講,學生默默地聽,學得怎么樣,有沒有掌握老師心里是沒什么底的。為此,這一類教學模式從教學目標到學生的學習效果之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回路”,每一堂課通過及時的展示和反饋保證教學達到預期的目標,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提高了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
4.促進教師合作和集體備課,但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明顯弱化
雖然,在這類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課前準備、教學設計、教學反饋環(huán)節(jié)還是體現得比較充分的,特別是東廬中學的“講學稿”、如皋的“活動單”凝聚了教師集體的心血與智慧,有利于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提高教育的均衡水平,促進年輕教師的成長。但是由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相比較而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明顯弱化。經常有聽課者要花好一段時間才能在課堂中找到上課的教師,也就是說“教師”已經不是課堂教學的主角。也因此有不少人提出“教師的作用、教師的個性在課堂上得不到彰顯,教師變得不再重要,任何人似乎都可以替代教師的角色一樣”的疑問。這也是這類教學模式容易受到質疑的地方。
二、“先學后教”類教學改革模式興起的原因分析
為什么在新課程改革進行了若干年以后,先學后教類的教學模式會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與討論,這一現象本身值得我們深思。這其實與新課程改革發(fā)展的特定的時代背景是緊密相關的。
1.為廣大教師提供了操作、技術層面的教學改革思路
自2001年秋季,第八次課程改革在我國推開以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就開始逐步深入人心。特別是新課程所強調的課堂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更是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和認同。所以課改初期,我們看到了很多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教學形式,這些形式的出現似乎開始改變了課堂的教學面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fā)現這些所謂的自主合作探究,往往是標簽式的、形式化的教學現象,并沒有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實質性的變化,教學中的問題依然存在。于是,人們開始擺脫形式的束縛尋求教學的“質量”、“實效”。為此,在這一階段,關于教學有效性的討論開始了新的熱潮。
“先學后教”類教學模式的代表之一——洋思中學的教學改革經驗雖然早在十幾年前就有了廣泛的影響,但是,在新課程下課堂教學改革陷入低迷的時刻,這樣一類教學改革模式無疑為大家?guī)砹艘环N實踐啟示。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主要是一種理念,在實踐中究竟要怎樣操作,人們缺乏操作層面、技術層面的支持和借鑒。而“先學后教”類教學模式以其極強的操作性和清晰的教學流程將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實實在在地體現在了教學的深層結構之中,而不再是一種游離在外的表面形式。通過實踐的探索和證明,這樣一類教學改革模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結果都是有著明顯的效果的。
2.“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學中核心的問題
教學中有很多需要協調的關系與問題,但是,從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中,我們可以看出自主學習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核心和基礎,課堂教學一定要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但是,當前我國的課堂教學中,最大的矛盾和問題就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始終處于被動的位置。再加上大班額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根本就不敢放開,就怕權力下放后無法控制教學秩序,無法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先學后教”類教學模式主要解決的就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和矛盾,為此,這樣一類教學模式是非常有利于解決長期困擾我們的課堂教學問題的。它以自己的教學改革實效為大家展示了一副嶄新的教學圖景。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每一個人在課堂中都非常活躍而緊張,但課堂教學并沒有因此而變得混亂,相反,由于教學流程的清晰和明確,課堂教學張弛有度,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當課堂教學中的核心關系“教與學的關系”被解決以后,課堂教學中其他的問題和矛盾都有了得到解決的堅實基礎。為此,這也是為何“先學后教類”教學模式如此受推崇的深層原因,這樣一種模式符合了我國當前教育教學的現狀和要求。
三、“先學后教”類教學改革模式推廣問題分析
“先學后教類”教學模式自出現以來,其收效非常明顯,實踐影響深遠,但同時,也一直遭受著各種爭議和批評。甚至有不少人會認為,這是落后地區(qū)、落后學校的落后經驗。但我認為這種看法是非常片面的。這一類教學模式有其合理的要素在里面,也有其自身的局限。關鍵要跳出模式看模式,通過現象來分析其背后存在的問題。
1.兩種不同推廣思路的“利”和“弊”
目前,在實踐中,這種教學模式、教學經驗的推廣也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思路:
第一種思路就是給定一種相對統(tǒng)一的操作模式,在區(qū)域中進行推廣。比如說南通如皋地區(qū)的“活動單導學模式”的推廣就是這種思路。這種推廣思路的優(yōu)點在于操作性強,推廣速度快,見效明顯,而且很快就在當地形成了一種濃厚的實踐、研討的氛圍。缺點在于教師在心理上本能地排斥某種統(tǒng)一的模式,特別是優(yōu)秀的教師更是如此。而且由于模式相對統(tǒng)一,還面臨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不同學科、不同學段、不同課型的特點,如何彰顯教師教學風格的問題,如何根據學生思維發(fā)展、情感發(fā)展的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教學的流程,如何有效地體現教師的指導作用等一系列的問題。
這種推廣思路的一系列缺點都導致了其廣受爭議,但目前在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其實如皋的活動單導學在推進過程中其實已經呈現出三種不同的發(fā)展階段:第一是“入模”階段,這一階段的學校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是對活動單導學模式進行模仿,所以教學流程會顯得比較呆板和機械。第二是“適?!彪A段。這一階段教師已經開始認識到這一模式的優(yōu)勢和不足,不斷在實踐中修正、改善這一模式的活動模型和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對這一模式不斷進行技術層面的調試。第三是“出模”階段。特別是一些基礎好,水平高,實踐積累比較深厚的學校,已經開始擺脫“活動單導學”的外在形式的束縛,而是自覺貫徹其中的教學理念,吸收其中的精華成分,并且將其內在理念拓展到課堂教學之外,體現在學校的整體辦學思想之中。
第二種思路是不給出統(tǒng)一的模式,但要求學校吸取相關模式的精華,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創(chuàng)新教學改革模式。比如我省徐州市所推行的“全員參與型教學改革”。這種推行思路的優(yōu)點是容易為一線學校和教師所接受,給予了學校充分的自主創(chuàng)新的空間。這種思路的缺點是因為沒有統(tǒng)一模式,所以實踐操作性不強,推廣速度慢、沖擊力小,見效慢,而且在自主創(chuàng)新過程中,學校往往無法準確把握先學后教類教學模式的精髓,從而出現了很多低效的教學改革樣式。
其實不管是那種推廣思路,都是各有利弊。第一種思路在實踐中要經歷一個“先收后放”的過程,先給出一種模式,然后讓學校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新。第二思路要經歷“先放后收”的過程,一開始不強調模式的同統(tǒng)一,但當學校生成各種教學樣式的時候,一定要進行比較、分析和優(yōu)選的過程。而且不管以何種思路學習和借鑒“先學后教”類教學模式,都必須緊緊抓住這類模式的精華和核心:
第一,先學后教。這是這一類教學改革經過幾輪的實驗所證明的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不管以何種形式推廣教學改革經驗,這一點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體現和保證的必要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一。
第二,小組合作。這是特別符合中國國情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在教學任務重、教學時間有限的前提下,如何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課堂,并在課堂中展現自己,除了小組合作之外,我們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教學組織形式。
第三,明確教學目標,當堂反饋學習結果。這是保證教學效率,提高教師課堂駕馭能力的重要保證。
不管課堂教學有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或者流程,以上三個要素是我們在任何的課堂教學中都要盡量體現和保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是我們取得教學成功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
2.先學后教類教學模式仍處于教學改革的初級階段
先學后教類的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推行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變式與創(chuàng)新,大家都想進一步完善這一模式,比如說有的學校想通過學案的個性化、選擇性、層次性來照顧到學生的差異,比如說如皋的活動單導學體現了板塊式活動設計的思想,連云港的“三案六環(huán)節(jié)”體現了教學設計的靈活性和選擇性思想。這些嘗試其實也反映出“先學后教”類教學模式其實還處在教學改革的初級階段,他只是解決了“教”和“學”的關系問題,怎么“教”、怎么“學”的問題還沒有深入展開。比如說在自學預習過程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方法指導?在小組合作中,如何讓每個學生都深度參與?在反饋交流環(huán)節(jié),學生除了交流做題的結果之外,如何交流學生的思維過程?總的來說,教師還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思維過程于特點的研究,缺乏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注,這一模式還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的空間。
3.不同類教學模式應該優(yōu)勢互補
一類教學模式只能側重于解決一類教學問題,“先學后教”類教學模式也是如此。寄希望于這樣一種模式來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每一種模式都有其優(yōu)勢和弊端,所以在實踐運用中,我們要學會綜合運用多種模式來解決教學中的各類問題。比如說我省無錫市宜興初級中學推行的“結構”—“建構”模式,它主要想解決的是教學中教材知識結構與學生心理結構之間的關系問題,顯然,這一模式與“先學后教”類教學模式不屬于同一類型,它更關注研究學生的思維問題。但是,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完全可以通過某種方式結合起來運用,再比如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她所解決的主要是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境之間的關系問題,這些不同的模式都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學中的基本規(guī)律。為此,我們要學會全面看待各種教學模式,優(yōu)勢互補,綜合運用,這樣才能既把握了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合理運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又還原了課堂教學豐富、多樣、復雜、靈動的本來面貌。
(摘自《中小學管理》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