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色无码大片在线观看免费,天天摸天天摸色综合舒服网 免费视频成人片在线观看_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亚洲202

《習坎文摘》2009年第2期(總第20期)
發(fā)表: 2010-08-09 10:51:01    瀏覽: 7331 次
導 讀


  新課程的腳步漸行漸近,2009年9月,我們將正式走進新課程。

  如何應對新課程的挑戰(zhàn)?如何將新課程的理念運用于我們日常教學和教學評價之中?如何高屋建瓴地領會新課程背景下高考的價值取向和命題走向?我想,這是我們所有教師當前迫切需要理清思路、提高認識的問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為此,本期《習坎文摘》選用了5篇文章,主要包括了兩個主題:一是新課程背景下的高考的解讀。介紹了2008年部分高考學科命題的價值取向和課改區(qū)高考模式。二是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展示了新課改的一些核心價值理念,羅列了一些新課改中出現(xiàn)的課堂教學弊病。此外,我們還通過南京一所中學的實踐,展示了實施走進新課程的整體規(guī)劃。

  新課改是大勢所趨,新課改并不神秘,但我們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做足準備,要有一定的理論儲備,還要借鑒別人走過的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新課程到來之時從容不迫、應付自如。

鄧北平
2009年1月21日




目 錄


  1、08年高考反映新課程價值取向 推動新課程實施…………黃日暖

  2、與課改銜接:新課程高考新意迭出…………………………張新強

  3、評價課堂教學需把握三個“尺度”…………………………徐瑞成

  4、直面課堂教學中的“流行病”………………………………劉劍

  5、走進高中課改:對課程改革要有整體規(guī)劃的思維…………王軍


08年高考反映新課程價值取向 推動新課程實施


  黃日暖

  從今年的語文、政治、歷史3科高考可以看出,至少有3類價值觀得到較好的體現(xiàn):一是人類的基本價值觀,如公民意識、和諧思想、民生、人權、民主等;二是社會主義價值觀,尤其是其核心價值觀;三是愛國主義精神。新課程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為主導的“三維”課程目標在高考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2008年高考深刻反映新課程價值取向

  隨著越來越多的省區(qū)陸續(xù)進入高中新課程教學,以及去年4省區(qū)順利完成了第一次新課程高考,新課程的影響日益增大。新課程價值取向注重回歸生活世界,面向學生生活實際,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有效整合科學內容與人文思想,建構起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策略,從而導向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新課程的這種價值取向必然要反映在新一輪的高考中。所以,考查2008年語文、政治、歷史3科高考(無論是否進入新課程)有著深刻的意義。因為無論是新課程還是老教材,在國家大力推進新課程的過程中,都深受新課程理念的影響,特別是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為主導的“三維”課程目標的影響。

  眾所周知,考試是對教學的重要反饋,而中學教學,尤其是新課程教學歷來都非常重視教學內容的思想性、人文性與價值取向。所以,高考內容會直接反映這樣一種思想與價值取向,并進一步強化。但是,如果處理不好,高考這一特點常常會受到批評。今年的高考試題在思想性以及價值取向上,體現(xiàn)了較大的包容性,在倡導主導價值觀的基礎上更加多樣化。

  三類基本價值觀得到體現(xiàn)

  就今年的語文、政治、歷史3科高考內容可以看出,至少有3類價值觀得到較好的體現(xiàn):一是人類的基本價值觀,如公民意識、和諧思想、民生、人權、民主等;二是社會主義價值觀,尤其是其核心價值觀;三是愛國主義精神?!?008”是艱難與感動的代名詞,也是公共價值回歸與服務精神高揚的代名詞。如抗雪災帶來的感動、環(huán)境問題與環(huán)保意識、奧運火炬?zhèn)鬟f的雜音與奧運精神的火炬之光、汶川大地震與抗震救災的無畏精神,等等。我們從中看到了某些假惡丑以及不和諧之音,但是,我們更多地體察到了真善美以及那種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多難興邦的無畏精神、守望相助的公民意識、以人為本的民生意識、銳意進取的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價值觀念。這些因素通過適當的情境設置以及合理引申,在高考命題中都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語文高考在體現(xiàn)思想性與價值取向方面,突出表現(xiàn)在作文題的設計上。概括來說,今年的作文題主要有3類:一類是與抗震救災相關的,如全國卷Ⅰ、四川卷等;另一類是講人與自然關系的,這一類成了主角,如全國卷Ⅱ、江西卷、寧夏卷、重慶卷等;還有一類是講人類情感的,如天津卷、浙江卷等。這些高考作文題可以說體現(xiàn)了新課程倡導的思想性與價值取向,甚至像山東卷的“春來草自青”、湖南卷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樣含蓄的作文話題,也多少蘊含了一定的哲理情趣。當然,與這些作文題相比,我更欣賞四川卷作文題“堅強”。

  我認為這道作文題體現(xiàn)了這樣一種命題思想,既蘊含時政熱點又有超越,在回歸生活中關照學生實際。以“堅強”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對于剛剛發(fā)生過大地震的四川考生來說,可以想象會有很多考生聯(lián)系到“抗震救災”的話題,但是考生不聯(lián)系抗震救災,而是寫其他的有關“堅強”的內容也未嘗不可,甚至因其與眾不同更可能獲取高分,因為有關“堅強”的話題每一個考生都是有自己的體驗與感受的,這就契合了考生的實際。

  安徽卷的“帶著感動出發(fā)”作文題也是這樣一類好題。2008年讓我們感動的大事非常多,如前所述的抗雪災、奧運火炬?zhèn)鬟f、抗震救災等。同樣考生也可以不以這些大事為題材,而寫自己身邊的諸多日常生活中的感動,自己又是如何踐行的,這樣做的考生就可以有效規(guī)避題材的雷同化傾向。

  毋庸置疑,如“堅強”、“帶著感動出發(fā)”、“不要輕易說‘不’”之類的作文題,雖然具有一種因傾向于社會生活的思考而產生的公共價值觀的導向意義,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種面向學生內心情緒的體驗,比如說會自然地涉及到愛情與“小我”,當學生的寫作涉及于此,我們的評價指向應該是一視同仁的。只有這樣,高考的導向作用才不至于狹隘化,才更具有現(xiàn)實的思想性,才會對今后的高考起正向的引導效果。因為小愛與大愛是共同的,小我與大我是共通的,不正視小愛與小我的一律拔高或否定的高考作文評價將會徹底否定真情實感,是迫使考生趨“偽”的根源。這已經為多年來的高考教訓所驗證。

  以考生為本的高考作文不應該過于限制考生的思維與想象。如果過于限制考生的思路,即使材料不錯,命題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例如江西卷作文題:

  2007年,洞庭湖大水導致20億只田鼠大遷徙,所過之處農田一片狼藉。專家認為,田鼠為害之烈,原因之一是人類熱衷于吃野味,致使田鼠的天敵(蛇、貓頭鷹、黃鼠狼等)數量急劇下降。

  根據上述材料,請你為田鼠或田鼠的天敵代擬一封給人類的信。

  要求:①必須按書信格式作文。②題目自擬。③所寫內容必須與給定的材料相關。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襲、套作。

  本題材料現(xiàn)實性很強,有較好的反思空間和回旋余地,但是隨后的命題設計中限制太多,給考生思維的拓展造成了較大的束縛。

  宏大主題與問題有機結合

  思想政治課程是集思想性、教育性、政治性、時代性、實踐性和綜合性于一體的綜合課程,具有強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夠全面、深入地滲透社會主義價值觀與時代精神。所以,政治試題的命制更要具備“整合”意識,把教材資源、時事政治資源、學生的生活資源和德育資源有機整合起來,從而使得政治高考試題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和思想導向性。歷史雖然不能用現(xiàn)實去生搬硬套,但是,歷史所表達的精神卻是與現(xiàn)實相統(tǒng)一的。須知,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都是為一定的現(xiàn)實服務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歷史教學是純粹“過去時”的。

  所謂“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等,說的就是歷史的當世與未來的功用。就歷史性質來說,歷史性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現(xiàn)實性與未來性。

  所以,現(xiàn)在的高考歷史命題也強調如何結合現(xiàn)實的政治與生活,如何通過一定的生活情境進行命題設計。

  例如關于改革開放的內容。今年適值改革開放的“而立”之年,面對改革開放的新階段與新問題,從中央到地方都掀起了新一輪的思想解放運動,在不斷反思中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所以,毫無疑問,關于改革開放的內容必然要占到一定的比重。就高考試題來說,語文、政治、歷史3科試題都或多或少涉及到改革開放的有關內容或精神。

  當然,因政治、歷史科目的特殊性,政治、歷史高考內容涉及得更多,尤其突出表現(xiàn)在文綜試卷上,如全國卷Ⅱ第38題,北京卷第37、38題,山東卷第29題等,都以巨大篇幅進行相關內容的命題。在這些試題中,材料引入與問題設置大多都在5個左右,呈現(xiàn)出材料多與問題序列化的特點;通過這樣的情境設置,有效融政治、歷史知識甚至地理知識的理解與考查于一體。

  選擇改革開放這樣的宏大主題來進行命題設計,切入點非常重要,如果命題時切入角度過大,情境設置與問題設計的關切度與新穎性往往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北京卷第37題第1問的設計就顯得有些陳舊。比較第一問之后的幾個小問題由于引入圖表以及相對具體反而要好得多。

  所以,高考命題更傾向于通過小而靈活的生活化情境來切入。同樣是有關改革開放的試題,同樣是北京卷,第37題的命制就顯得巧妙多了。它以“學習歷史•話說改革•展望未來”的主題演講會這一展現(xiàn)學生自身學習生活實際的形式,有效融入了改革開放這一宏大主題,而且為下文材料的鋪設與問題的引出作了充足的鋪墊。通過“王安石變法與民生”、“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與近代教育變革”、“羅斯福新政與社會救濟”、“世紀偉人鄧小平”等4大主題發(fā)言為情境,把古今中外的有關改革的材料組合起來,讓考生入情入境,有話可說。

  如此一來,本試題中所體現(xiàn)的改革導向性不言而喻。

  注重科學性、鮮活性與思想性

  高考命題在注重科學性與鮮活性的基礎上突出廣泛而深刻的思想性,以及在多元建構的社會影響中有效而靈活地體現(xiàn)主流價值觀這一特點,不僅深刻反映了新課程價值取向,而且集中反映了課程目標、教材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標準等方面的革新。

  例如廣東歷史卷第27題就體現(xiàn)了這樣一種傾向。這是一道有關“中國形象”的、融歷史觀與價值觀于其中的一道典型題目,雖然用的是歷史材料,卻契合了當前中國迅速發(fā)展所面臨的“形象”問題:

  【材料一】在啟蒙時代,中國形象變成了啟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啟蒙思想家普遍認為,用道德治理國家是中國的一大特征。道德與宗教、法律、禮儀、風俗融為一體,成為上自皇帝,下至小民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國家因而長治久安。

  ——據韋克呂耶斯《論十七、十八世紀法國文學中對中國現(xiàn)實的取舍》和許明龍《18世紀法國思想家論中國的德治》

  【材料二】幾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寫到中國社會狀況時,毫無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國人吸食鴉片的方式及其對道德與身體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國就是抽鴉片的國家。

  ——轉引自周寧《鴉片帝國》

  【材料三】1958年美國人伊羅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國關于中國與印度的形象》一書,將美國對中國的總體看法分為下列6個階段:①尊敬時期(18世紀),②輕視時期(1840-1905),③樂善好施時期(1905-1937年),④贊賞時期(1937-1944),⑤清醒時期(1944-1949),⑥敵對時期(1949-)。

  ——袁明:《略論中國在美國的形象》

  問題:

 ?。?)材料一中的“中國形象”是什么?結合法國當時的情況,說明啟蒙思想家將“中國形象”作為武器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中國形象”是什么?形成這種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簡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兩個階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從“中國形象”的變化中,你獲得了哪些啟示?

  通過第(3)(4)問,尤其是第(4)問的“中國形象變化的啟示”問題,讓考生回歸現(xiàn)實,思考中國未來。通過考查西方人對“中國形象”看法的變化,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西方人的各種對“中國形象”(包括正面與反面的)的解讀,由此必然產生出一種“中國形象”與愛國主義的價值觀思考。這種歷史材料題,把教材知識與現(xiàn)實熱點不露痕跡地蘊含到史料之中,又通過問題設置巧妙地進行現(xiàn)實回歸,充分體現(xiàn)了歷史學科特有的思想內涵與價值導向性,也有利于引導中學課程教學內容的革新。

 ?。ㄕ浴吨袊逃龍蟆?008年7月2日第5版)


與課改銜接:新課程高考新意迭出


  張新強

  課程改革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而高考卻常常被人們指責為應試教育的“溫床”,二者似乎“水火不容”。相繼推出的新課程高考方案和相關配套措施,將新課程理念滲透其中,正在將課程改革與高考結合起來,甚至可以說新課程高考方案是為課程改革“量身定做”的。新課程實驗地區(qū)的高考改革,正朝著“三個有助于”的目標向前邁進。

  亮點一: 體現(xiàn)新課程教學要求 注重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考查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新課程高考方案“命題原則”第一條規(guī)定:“依據課程標準制定考試綱要,按照考試綱要命題。命題盡力體現(xiàn)新課程的教育理念”。

  浙江省新課程高考方案規(guī)定的命題范圍,除了受到課程標準、教育部頒布的《考試大綱》制約之外,還特別強調該省《考試說明》規(guī)定的考試內容,不得超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確定的范圍。

  廣東省新課程高考方案中的“導向性原則”是:“正確引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體現(xiàn)高中新課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課程方案的特點和各學科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新課程改革的主導地位既明確又具體。

  其他省市的新課程高考方案,也分別有“考試內容將實現(xiàn)與高中新課程內容的緊密銜接”、“有利于中學推進課程改革”、“有利于高中新課改與高考的有機結合”、“各科目考試均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中必修模塊和部分選修模塊為主要考核內容”等方面的規(guī)定。這樣一來,新課程改革實驗開始時,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普遍擔心的“新高考與新課程實驗是否配套”等問題,答案也就浮出了水面。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既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的重點,也是亮點。新課程高考普遍表現(xiàn)了對二者的高度重視。

  一是新課程實驗區(qū)《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普遍增加了體現(xiàn)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內容。這一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學科中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數學學科對“創(chuàng)新意識”的界定是,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綜合與靈活地應用所學數學知識、思想方法,選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進行獨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

  創(chuàng)新意識是理性思維的高層次表現(xiàn)。對數學問題的“觀察、猜測、抽象、概括、證明”,是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對數學知識的遷移、組合、融會的程度越高,顯示出的創(chuàng)新意識也越強。物理、化學、生物3個學科均有“實驗與探究能力”的要求,主要體現(xiàn)在能獨立完成實驗,理解和掌握實驗原理、方法和技能,會觀察、分析實驗現(xiàn)象,記錄、處理實驗數據,對結論進行分析和評價;能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并制定解決方案;能設計和修訂簡單的實驗等。

  文科類的考試科目中,除英語之外,也體現(xiàn)了探究(探討)的要求。語文新增加了“探究”這一能力層級,而且在選考內容的安排上,也對“探究”能力層級考查的內容和方式作了具體要求,體現(xiàn)了“培養(yǎng)探究意識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感性,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chuàng)新、表達的創(chuàng)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yōu)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fā)現(xiàn)”的課程目標。政治、歷史、地理或文科綜合,雖然原來就有“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要求,但具體要求發(fā)生了變化,將“結合所學知識,從試題提供的信息中發(fā)現(xiàn)或提出科學的、具有一定創(chuàng)新意識的問題”和“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的原理和方法,論證和探討問題,體現(xiàn)出創(chuàng)新性思維和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歸入其中。

  二是重視技術類課程的考查。浙江、山東、海南、江蘇、天津等省市都將技術類課程與新課程高考結合起來。

  浙江省新課程高考方案規(guī)定,報考第三類高校(??坪透呗殻┑目忌仨殔⒓蛹夹g(含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考試,占100分。這類考生不需要參加文科綜合或理科綜合以及自選模塊考試,高考總分計算方法為:語文、數學、英語3科(450分)+技術,滿分為550分。

  山東省采用“3+X+1”模式,其中的“1”指的是基本能力,總分為100分,按60%計入高考總分。其考試范圍涉及高中新課程的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人文與社會、科學6個學習領域。

  海南省無論是文科類基礎會考還是理科類基礎會考,都將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作為必考內容之一,按10%的比例計入高考總分。江蘇省將技術作為學業(yè)水平測試科目的7門學科之一,直接與高考掛鉤。天津市也將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納入學業(yè)水平測試范疇,作為高校錄取新生的重要參考。

  普通高中新課程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增加了綜合實踐活動和技術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而新課程高考方案適時地反映了這一重大變革。

  亮點二:致力于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 試行多次考試

  目前已經正式公布的9個新課程高考方案中,有5個明確地將“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寫入了“指導思想”之中。江蘇省的新課程高考方案只考語文、數學和英語3科,其中語文、數學各160分,英語降至120分,總分440分??荚嚨目颇可倭耍瑢W生的學業(yè)負擔自然就減輕了。過去不管是考文科還是考理科,采用“3+小綜合”模式的需要復習6門功課,采用“3+大綜合”模式的則需要復習9門功課;現(xiàn)在,相對于以上兩種模式,江蘇省的新課程高考方案,科目分別減少了1/2和2/3。

  遼寧省的新課程高考方案取消了原有的“反向小綜合”,學生可以避開自己的弱項,專心于自己擅長的方面,既減輕了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又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浙江省報考第三類學校的考生,只需參加語文、數學、英語考試,再加上一門技術(含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考試即可。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分多次進行。除了全國統(tǒng)一時間的高考科目語文、數學、英語(筆試)、小綜合和自選模塊外,還在其他時間安排了“三項考試”。

  “三項考試”科目分別是英語聽力、信息技術、通用技術。三項考試一年均提供兩次機會,由學生自主決定參加考試時間和次數(限定在兩次以內),從中選擇一次考試成績計入總分,成績兩年有效。這樣,所有的考生至少需要參加兩次以上的考試(報考第一、二層次大學的考生,除考全國統(tǒng)一時間的高考科目外,還至少需要考一次英語聽力);如果按照最大值計算,個別學生不排除參加7次考試的可能,即全國統(tǒng)一時間的高考1次,英語聽力、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各2次。

  這樣做,既可以減輕學生的考試心理壓力以及備考壓力,又可以弱化一次考試偶然性的作用,同時避免因設備和環(huán)境等問題給考生考試造成難以彌補的影響。

  亮點三:學業(yè)水平測試成績占有重要位置 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重要參考

  除了高考科目外,各省市還強化了學業(yè)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的地位。學業(yè)水平測試保證了非高考科目應有的地位,可以有效防止學生只注重高考科目而造成偏科,從而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和人生打好知識和能力的良好底子。而綜合素質評價,則是為了保證學生具備一個現(xiàn)代公民應有的道德品質、基本素養(yǎng)、健康體魄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及進一步深造和終身學習必備的學習能力、審美能力、探究意識和勞動技能。

  海南省新課程高考方案將基礎會考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基礎會考就是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文科類基礎會考科目為物理、化學、生物、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理科類基礎會考科目為政治、歷史、地理、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其中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合計100分,其他科目各100分,基礎會考的400分按10%計入高考成績。加上語文、數學、英語各150分,物理、化學、生物或政治、歷史、地理各100分,總分為790分。比改革前增加的40分,是學業(yè)水平測試的成績。

  江蘇省對學業(yè)水平測試實行等級計分,分成4個等級,用A、B、C、D表示。按照不同錄取批次高校對生源質量的基本要求,分別對考生學業(yè)水平測試成績提出相應的等級規(guī)定。對第一次參加必修科目和選修科目測試,6門科目成績均達到A級且技術測試合格的考生,在劃線前加10分計入統(tǒng)考成績。

  其他幾個?。ㄊ小^(qū))的新課程高考方案,雖然沒有像上述兩省一樣,將學業(yè)水平測試計入高考總分,但也將學業(yè)水平測試與高考結合起來。學業(yè)水平考試“脫胎”于過去的高中畢業(yè)會考,但其考試性質與功能更為全面。不同的省份考試的科目與內容有所不同,總體來看,以高中必修模塊為主,成績呈現(xiàn)方式傾向于等級制賦分。

  已經公布的新課程高考方案,都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錄取的重要參考。而且,各省市就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基本達成了共識:都是從6個維度出發(fā),分為道德品質、公民素養(yǎng)、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xiàn)等。但目前各?。ㄊ?、區(qū))公布的新課程高考方案中,已經發(fā)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綜合素質評價不是可有可無的,它的重要性已經遠非過去的畢業(yè)會考成績和畢業(yè)鑒定所能比擬。

  亮點四:注重共同基礎上的個性發(fā)展 不同考生可選考不同科目

  普通高中畢竟屬于基礎教育,語文、數學、英語是基礎學科中的基礎。除江蘇省語文、數學為160分,英語為120分,總分為440分外,其他各省市以上3個基礎學科均為150分,總分為450分。這就從制度上保證了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學生又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業(yè)基礎和特長以及今后的發(fā)展方向,選擇不同的考試類別。

  選擇性原則是《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對高中課程內容的另一個要求。所謂選擇性,就是為適應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滿足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各學科分類別、分層次設計多樣的、可供不同發(fā)展?jié)撃軐W生選擇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對課程的不同需求。

  大多數的省市采用文理分科的形式,報考文科和理科的考生,除語文、數學、英語外,分別選擇文科綜合(政治、歷史、地理)或理科綜合(物理、化學、生物),這是不同考生選考不同科目的普遍形式。浙江省新課程高考方案按考試科目和內容將測試和選拔分為三類:一類科目在保持原有“3+X”科目組合的基礎上,增加測試研究型能力,即增加自選模塊的考試,從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9個學科的18個自選模塊中各出1題,每題10分,由考生自主選擇其中的6題作答,總分為60分;二類科目維持原有“3+X”科目組合,重點測試通用型知識和能力;三類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基礎上,側重測試技能型能力,從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中選出一項考試成績計入總分。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考試的科目不同,學生可以量力而行,選擇自己要報考的大學類型和考試科目。

  新課程高考方案不僅使考生在高考科目上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也為他們在同一學科的考試內容上提供了選擇的余地。在新課程《考試大綱》中,體現(xiàn)了新課程倡導的多樣性和選擇性,以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以前《考試大綱》要求所有題目都是必考內容,現(xiàn)在新的《考試大綱》增加了選考內容,考生可以選做部分題目,只要必考與選考的分值總和達到規(guī)定即可。

  當然,新課程高考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仍需要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如有的高考方案規(guī)定文科和理科各劃定一條分數線,而同為文科選考科目的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學科,以及同為理科選考科目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科,其難度是不可能一致的。同樣的情況,也會反映到自選模塊的考試當中,這些問題都是必須認真考慮的。不過,瑕不掩瑜,新課程高考改革必將給高考帶來嶄新的面貌,引發(fā)我們對于未來高考和新課程的無限遐想。

 ?。ㄕ浴吨袊逃龍蟆?008年11月12日第6版)


評價課堂教學需把握三個“尺度”


  徐瑞成

  近年來,課堂觀察與評價問題在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和教師教育課程中越來越受重視,被視為教師必備的一種重要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影響因素。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有相當多的教師在觀摩評價方面還不夠深入,所以,我想圍繞新課程觀下的課堂觀察評價需要把握三個“尺度”。

  一是評價課堂教學的真實性,即“信度”。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尋求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運用權威的教學模式,是廣大教師刻意追求的教學行為。但是眾多的觀摩課有“作秀”和“表演”之嫌,矯揉造作,片面顧及聽課教師的心態(tài),不能體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本意,不能為教師之間的研討搭建平臺。這種教學表演充其量是“只開花不結果的樹”,受害者是學生。

  二是評價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即“活度”。許多課堂教學過程是我們教師預設的,把學生往教師的教學思路上牽,把教學往教師的課堂模式上引,但是新課程倡導的是開放和生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特征和發(fā)展意向都會因學生的個性差異而帶來不確定性,從而生成一些教學矛盾和問題,有待課堂解決。解決的過程和能力更能反映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三是評價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即“效度”。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反對顧及和迎合聽課教師的心態(tài)和感受。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假如課堂教學能夠圍繞這個目標開展,所折射出來的理念就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我們的教師就是學生學習的“領路人”和“同行人”。

  課堂觀摩是教師獲得實踐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改進教學行為的基本途徑。觀摩后的評價可以說是課堂觀察的延續(xù),更是思想碰撞和觀點交流的開始。

  由此,我再次想起了首都師范大學王海燕教授曾經跟我說的一句話“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過程。”所以,課堂觀摩之后的交流互動尤為重要。

  (摘自《現(xiàn)代教育報》)


直面課堂教學中的“流行病”


  劉劍

  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進行了許多教學的實踐探索。然而,由于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理解和體悟的層面不同,教學實踐中也出現(xiàn)了值得警惕的“流行病”,分述如下:

  濫用課件

  課件作為教師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適當運用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果。然而,在新課程教學中,許多教師認為不用課件就不足以體現(xiàn)出新來:課題用課件播放,重要知識點和其他重要信息用課件播放,教學過程用課件展示,作業(yè)、訓練題在課件中顯示,甚至訓練、推演的結果也在課件中演示,等等。還有的課件用艷麗的色彩刺激學生的眼球,師生互動退居次要地位。一堂課中,學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課件的演示上,文本研讀淡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生自主學習活動沖淡了,學生的思維、情感活動被壓抑了,師生、生生對話消退了,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削弱了。

  表演做秀

  唱歌、表演話?。☉騽 ⑿∑罚⑴錁防收b、法庭辯論形式用好了,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審美與探究,從而獲得自己所需的人生知識和經驗儲備。而大量教學現(xiàn)實中,教師設計活動卻是為裝潢門面?;驗檎故咀约旱谋硌莶拍埽驗橐孕缕娴男问饺偓F(xiàn)場聽課的教師等,活動已經脫離文本和正常的教學內容,成為課堂教學的“游離成分”。盡管師生、生生之間都積極參與活動,而且“鬧”得熱火朝天,課堂氣氛熾熱,最終也是一出沒有任何意義的“鬧劇”,因為它偏離了課堂教學的目標。

  分組討論無實效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進行個性化的獨立思考和學習探究,并能形成個性化的理解和結論。獨自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有必要提交小組討論,并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解決問題。而許多老師的教學實踐卻違背了這一精神:老師提出問題后,馬上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討論(要求每個小組都有記錄員,負責記錄整理討論的意見要點),于是學生熱熱鬧鬧了一陣子后(其中發(fā)言的往往是少數人),各組記錄員開始分別表達意見;最后是教師統(tǒng)一大家的認識。這樣做的結果,許多時候都是小組討論代替了個體的獨立思考。在一些教師的觀念中,新課程的教學實踐就應該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不討論就不足以體現(xiàn)出新課改的理念。筆者曾觀摩了一些全國性的語文教學大比武活動,參賽選手共上了14節(jié)課,其中有11節(jié)課都采用了分組討論的形式,而且,大都用得非常不適宜??梢姡瑥囊欢ㄒ饬x說,不適宜的分組討論已經成為新課程下課堂教學的“流弊”。

  滿堂發(fā)問

  新課程的課堂中,滿堂問也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以為多問就體現(xiàn)出了新的理念。學生被教師紛繁蕪雜的“問”搞得迷迷瞪瞪、暈頭轉向。筆者曾統(tǒng)計過,某個老師上公開課從開始一直“問”到底,總共設計了60多個“問”,課堂被“問”得亂七八糟。我們并不反對教師提問,問題是“問”得是否適宜,是否科學、是否有重點和層次性,能夠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皢枴钡枚嗌匐m不能以次數的多寡論,但總有一個適度問題,同時還要分出“主問”和“次問”。

  濫用賞識

  賞識教育有助于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進行積極獨立思考并形成個性化結論。然而,些教師卻濫用賞識教育,一堂課中,常掛在教師嘴邊的就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將來就是中國的托爾斯泰”、“這個學生將來的成就要超過牛頓”,等等。有個學生親口告訴我,他在老師的觀摩課中,共得了三十多個“你真棒”。不錯,新課程提倡學生追求思維的創(chuàng)新,個性化的獨特體驗和發(fā)現(xiàn),然而,一些老師卻曲解了這一理念,對學生的所有認識和見解,甚至是完全錯誤的結論,也完全持肯定的態(tài)度,并且大加贊譽。這樣做,一方面顯得老師的“贊譽”用得太濫,也很虛偽,很容易被學生識破,不能對學生起到應有的激勵作用;另一方面,容易給學生以誤導,使其難以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難以發(fā)現(xiàn)自己思路和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容易產生驕傲自滿的心態(tài),最終會嚴重影響其學業(yè)的發(fā)展。

  滿堂游動

  作為對傳統(tǒng)教學的一種反動,在新課程下,教師都能主動走下講臺,在來回游動狀態(tài)中開展課堂教學,這是一種可喜的進步。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部分老師的做法也值得關注:一堂課中,教師幾乎不登講臺,而在臺下不停地來回穿插游動,前后左右方向莫辨,其中還伴隨著大量的動作和表情,使學生的眼球不得不隨著老師,精力很難集中。雖然我們不能簡單地說,老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在講臺,但是,講臺是學生學習最容易關注、最易于聚集精力的地方,關鍵問題、難點問題,教師最好還是站在講臺講效果更理想。臺下“游動”也是必要的,游動能真正組織并參與學生的討論,并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高質量地開展教學活動。

  放任自流

  我們觀摩了很多新課改的公開課、優(yōu)質課,發(fā)現(xiàn)一部分老師的教學好像沒有成熟的教學設計,課程目標不清楚,課堂教學層次不清晰,師生、生生之間的活動和對話、討論缺乏明確的話題,課堂時間沒有明確劃分,教師對學生的課堂活動也沒有進行科學有效地引導和控制,全由學生的興趣牽引。最后,又沒有對學生的課堂活動進行總體歸納和評價,就在下課的鈴聲響后匆匆結束。一堂課到底完成了怎樣的教學目標不清楚,學生到底有哪些收獲不清楚,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不知道。有些教師認為,這樣做才是新課改的原生狀態(tài)。不錯,新課程提倡課堂教學的開放性,重視課堂教學的原生狀態(tài)的構建,尊重學生的個人見解,鼓勵學生大膽地批判質疑,發(fā)表不同意見,但是,教師的點撥、疏導、總體構思和總體控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則,教學就會變成放任自流。

  死守預案

  新課改提倡的是教師遵循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根據自身的特點、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程的價值,科學地設計課程目標,藝術地準備教學預案。從預案出發(fā),又不死守預案,依據預案,又能靈活地運用預案。而一部分教師的教學并非如此,上課不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完全依據自己準備好的預案進行教學,對學生提出的真實的、有價值的問題置之不理,或胡亂敷衍一番,對學生的個人見解和有創(chuàng)意的認識隨意否定,使學生完全按照自己設計好的思路走,不能有任何逾越。有些公開課,教師還要讓學生反復地預演,甚至“臺詞”都讓學生按教師提供的內容記熟。這樣,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沒有了,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不復存在,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動態(tài)過程消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多樣性和獨特性難以再現(xiàn),學生富有創(chuàng)意的思維無法“閃現(xiàn)”,學生只有機械地被老師牽著鼻子走。

  裝腔作勢

  矯揉造作、機械模仿、滑稽表演、故作深沉等現(xiàn)象在一些公開課和觀摩課上也不少見。這種缺乏課堂的本真性和自然性的課,只能讓人忍俊不禁。尤其一些老師故意用裝飾出來的聲調和拖腔,已經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這種裝腔作勢的教學狀態(tài),只能異化、扭曲新課程的精神和課堂教學的本來面目,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

  效益低下

  課堂教學如何追求單位時間內的最高價值?在這點上,很多教師也已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而大量教學現(xiàn)實表明,高投入、低效益的問題確實非常突出:本來設計好的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往往只能完成1/2或2/3;分析每一個教學時間單位,存在教學強度不夠,教師組織的一些教學活動,有些是無效勞動,幾乎與教學內容聯(lián)系不大,對某些知識點的講解、引導,分配時間過多,耗費師生精力過大,整個課堂教學的信息容量和信息傳遞量較少等現(xiàn)象。所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并制約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摘自《中國教育報》)


走進高中課改:對課程改革要有整體規(guī)劃的思維


  王軍

  作為江蘇省高中課程改革樣本校,幾年來我們在高中課程改革的實驗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探索,主要經驗有在以下4個方面。

  實施高中課程改革要整體策劃

  課程改革牽動著學校的各個方面,改革要有成效,就必須有一個整體全面的規(guī)劃,我校的整體規(guī)劃主要有3個部分。

  3年安排,一次性考慮。從時間上一次性安排3年的課程??紤]到高考,我們采取了“倒過來”考慮的方式,即以高考月為時間起點,向前推算課程和復習的日程。比如考慮選修課開課時間,合理安排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社會實踐的學時等。以3年作整體考慮,既可保證學科課時的安排,又使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社會實踐等一些容易被擠壓掉的課程確保落實。同時,也保證了高三有足夠的復習備考時間。

  3年課程,一次性落實。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例,首先,把7天軍訓作為軍事生活實踐體驗課,安排在高一暑期。其次,在高一期中考試后的一周里組織社會生活體驗,讓學生廣泛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了解地方文化,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城市的情感,擴大視野,開闊胸襟。另外,在高二期中考試后一周安排勞動生活體驗,讓學生到農村與廣大農民一起生活和勞動。通過3次安排,社會實踐課程在內容、時間和科目的要求上都一一得到了落實。

  管理組織,一次性到位。在組織管理上,我們采取了年級主任分管負責制,核心小組領導制,“三個第一責任人”問責制的管理系統(tǒng)。具體就是一個年級從高一開始就由一位教務處副主任分管,一管3年,中途不換。同時,年級有一個以校領導為主體的3人領導小組,組長為校領導,組員為分管主任和年級另一位主任,還有1-2位年級組長列席組會議。這個領導組代表學校要求,指導、督促年級組加強課程實施,并為年級提供服務,起到服務協(xié)調的作用。組長在中途也是基本不變的。還有“三個第一責任人”的問責制,在年級管理中,年級組長、備課組長、班主任分別是年級課程實施、學科課程實施、班級課程實施的第一責任人。這3個責任人中,除個別班主任因特殊原因可以作調整以外,其余在一般情況下也是3年一貫制。這三方面的管理系統(tǒng)保證了課改實驗穩(wěn)定、持續(xù)地開展。

  把課堂教學改革作為改革的攻堅戰(zhàn)

  我們把課堂教學改革作為課程改革實驗的攻堅戰(zhàn)。從課程改革的實際出發(fā),在課堂教學改革上突出了以下5點:一是課堂突出學法指導原則,充分體現(xiàn)“以生為本”的課程改革理念。鼓勵教師運用最適合自己需要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強調把時間充分讓給學生,體現(xiàn)“少就是多”、“少教而多學”的原則,強調學法指導。此外,我們還要求教師重視學生的學習反思,讓學生總結自己的學法,組織學法交流,以此提高自學能力。二是課堂突出效率原則,充分體現(xiàn)“輕負高質”的課程改革目標。三是課堂突出文化生成原則,充分體現(xiàn)教材二次開發(fā)的課程改革精神。四是課堂突出環(huán)節(jié)完整性原則,充分體現(xiàn)系統(tǒng)性的課程改革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提出了“課前自學、課堂研學,課后拓學”的三段一體的教學體系要求。五是課堂突出適應性的原則,充分體現(xiàn)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的課程改革要求?;谶@個觀念,我們首先從學科模塊教學的需要出發(fā),實施了“70分鐘大課”和“40分鐘小課”的大小課制。其次,我們把組織學生到閱覽室自由讀書、對課本劇進行排練和演出、讓學生開展自由創(chuàng)作等活動,都看成是課堂。

  另外,我們還在課堂教學的評價考核和督導檢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學校專門成立了“督導辦公室”,由5位有經驗的骨干教師組成,專門到班聽課。

  針對改革過程的難點進行重點突破

  課程改革的難點是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社會實踐、校本課程、綜合素質評價等方面,它們涉及面廣,組織管理困難,實施考核評估費力,可控性差。對此,我們在實踐中一一作了突破。

  突破難點一:課程組織管理。新課程的組織管理主要難在類別多、活動多、社會接觸多、協(xié)調面廣。比如社區(qū)服務活動,如果僅僅靠教學校長和教務處去協(xié)調就很困難。我們首先將全校力量整合起來,由校級領導牽頭,分別成立了學科課程實施小組、社區(qū)服務實施小組、社會實踐實施小組、研究性學習實施小組、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小組。這5個小組分別由校級領導和相關部門人員組成。一位校長分管一塊,各負其職,代表學校對內組織領導,對外協(xié)調社會力量。

  突破難點二:社區(qū)服務。一個年級學生人數多,社區(qū)服務的時間地點安排、考核制度等都是問題。對此,我們和社區(qū)教育辦公室合作,根據社區(qū)的要求安排課程,使服務開展得有條不紊,學生既得到了鍛煉,又獲得了不少社會實踐知識。

  突破難點三: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既沒有統(tǒng)一安排,又沒有資料可以參考,學分課時多,評估過程可控性差,管理難度很大。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們作了這幾個方面的思考與安排。首先,將研究性學習進行3年的切分,切分成4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高一年級的第一學期。主要為技能培訓,定為2個學分。具體做法是學校根據實踐經驗,參考相關資料形成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文件和校本培訓資料、培訓師生。培訓以后教師設計將要指導的課題,然后,全校統(tǒng)一培訓動員,班主任個別指導,讓學生基本掌握研究性學的內涵、方法、實施過程等,掌握基本要領。

  第二階段為高一年級第一學期的寒假和第二學期的暑假。這一階段為初級研究階段,定為4個學分。研究以學生身邊比較熟悉的事物為對象,方法是按照學校培訓的一般要求進行分組,自主選題、進行課題設計、調查分析、展示成果、課題評估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大膽假設、精心研究的能力,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

  第三階段為高二年級。這一階段為中級研究階段,共7個學分。

  這一階段研究的對象是以學生學習領域的內容為重點,試圖讓學生了解相關學科知識領域里一些新鮮前沿的資料,了解現(xiàn)代科學和發(fā)展趨勢,拓寬學生視野,增加學生知識面。

  第四階段為高三年級。這一階段為高級研究階段,共2個學分。

  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增加自選研究項目,適當加分。這一階段是對學科領域綜合知識的研究,試圖解釋一些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尋找其中的科學規(guī)律。

  對3年的研究性學習進行階段切分以后,再按照以下7個方面的要求進行管理。一是成立小組。小組以本班學生為主,教師指導,4人左右成立課題小組。二是選擇課題。讓學生收集相關信息,初步確定2-3個課題。三是審定課題。指導教師幫助審查指導篩選課題后確定研究課題。四是組織實施。在教師指導下,展開調查和收集材料。五是檢查指導。中期由指導教師對研究情況進行初查和指導。六是課題結題。各小組形成課題報告,進入評審階段。七是成果交流。以年級或學校為單位進行優(yōu)秀成果展示和交流。最后,進行學分認定和成果評比總結。

  突破難點四: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我們從實際出發(fā),確定了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三個領域,即學科領域、人格品行教育領域和特色教育領域,并把后兩個領域作為重點來開發(fā)。比如我校開發(fā)了以校園文化和校史傳統(tǒng)為主的校本課程,如以南京石頭文化為特色的石頭文化系列的校本課程以及以金陵文化為特色的校本課程。

  切實用好兩個機制

  一是用好學分機制。學分的好處是防止分分計較,重視過程管理。在實施中,我們除了嚴格執(zhí)行有關規(guī)定,比如公示、自評以外,為了執(zhí)行得更到位,在3個方面作了一些改進。一是對學分進行等級劃分,把學分分為A、B、C、D4個等級,分等有利于學生向更高層次努力。二是學分評定中對不合格的學生如何補修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比如,學科課程考試不及格的不能得學分;如果考試成績合格,但過程的其他方面不合格或不全合格的,也不得給學分。對以上兩種情況,前者在規(guī)定時間內給予補考,后者必須在利用假期補修后經考核合格方可得到學分。三是對學分的過程考核作了詳細規(guī)定,印制了《南京市第十三中學學習過程評價冊》。這一手冊從考核過程的內容、記載方法、過程評定、評價方法、綜合評定、過程要求等7個方面作了明確規(guī)定,讓考核的過程成為教育的過程,促進學生發(fā)展進步的過程。這充分體現(xiàn)了考核的重點不在于懲罰而在于教育,強調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感悟。

  二是用好綜合素質評價這一機制。綜合素質評價涉及了“道德品質、公民素質、學習能力、交流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xiàn)”6個方面。在評價體制的制定上,我們體現(xiàn)3個主要原則。

  首先,以對學生教育為主,以學生的成長進步為主,以允許學生在錯誤中成長為主的原則。因此,絕大部分學生都認定為B等,對一些小毛病著力于教育而不著重于評價,只對重大問題進行記載和評價。

  其次,立足于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個性特長,鼓勵學生冒尖的原則。綜合素質評價前鼓勵學生努力爭取A等,并對A等的學生成績給予公示,樹立榜樣,以促進、激勵其他學生進步。

  再其次,體現(xiàn)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原則,我們把一學期或一學年的一次性評價,改成一月一次自我評價。每月的第四周為學生自評與互評周,同時把綜合素質評價與學習過程評價結合起來,使其變成起點和過程評價。

  (摘自《中國教育報》2008年10月17日第5版)